只要多做深呼吸,就是呼吸康复?运动强度越大,康复效果越好?康复训练是不是要紧盯着血氧看?……
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,“呼吸康复”这个词肯定不陌生。但很多患者对呼吸康复停留在“知道”,却不知如何“真正做到”。
呼吸康复是慢阻肺、哮喘、支气管扩张等呼吸慢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、减少急性加重的“必修课”,包括但不限于运动训练、教育和行为改变。其中呼吸康复训练是呼吸康复的核心内容之一,主要通过特定的呼吸练习和体能锻炼来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。
很多慢阻肺患者把康复训练的关注点放在“今天练了多久”、“是否完成了任务”,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训练质量与训练安全。事实上,慢阻肺患者在呼吸康复训练时可别只顾着练,更需要学会观察。
练得对,比练得多更重要
呼吸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“力气活”,而是“技巧活”,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道理。错误的动作,轻则没有效果,重则伤身体。如:
缩唇呼吸:是通过延长呼气,撑开因肺气肿而塌陷的小气道,帮助更多“废气”排出来。需要先用鼻深吸气,再用嘴呼气,呼气过程嘴唇收缩呈吹哨状缓慢呼气,吸∶呼约为1∶(2~3)。若只随便噘嘴呼气,没有把握好呼吸节奏,出现吸气时间过长或呼气过短,影响训练效果。

腹式呼吸:是为了调动横膈膜这个“主力呼吸肌”,让呼吸更省力。需要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气,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。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,腹肌松弛,腹部外凸,保证最大吸气量;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,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,腹部内凹,增加呼吸潮气量。如果肩膀耸起,胸口用力,反而用了更费劲的“辅助呼吸肌”,越练越累。

呼吸康复训练前最好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,掌握每个动作的准确要领。此外,还可以利用智能设备,如呼吸训练器,实时监测记录训练数据,形成训练报告,让用户和医生能够客观地评估康复进展。

此外,建议慢阻肺患者要定期复诊,在医生安排接受肺功能检查、六分钟步行试验、问卷调查等,评估是否达到开具运动处方时设定的预期效果目标,评估是否避免了运动损伤,是否加重了原有损伤或出现了新的运动损伤,以判断康复训练是否有效。
别让呼吸“掉线”,关注血氧红线
运动时,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会瞬间增大,呼吸也会自动加深加快来应对。但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,由于肺部功能受损,呼吸变得费劲,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身体激增的氧气需求,从而导致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血氧水平下降。
血氧水平下降,身体会通过多种症状发出“警报”,如呼吸急促、胸闷、心慌、乏力等症状,提示身体正处于缺氧状态,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,会影响全身氧气供应,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心脏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。
相关指南推荐:有氧运动训练中指脉血氧饱和度(SpO₂)应始终≥88%,如果患者运动中SpO₂<88%或下降超过4%,应停止训练,并补充氧疗。
除了看血氧数值,运动时的主观感受也很重要。可以使用“Borg呼吸困难评分”(0~10级)进行呼吸困难的自我评估,保持在4~6级之间,即处于可以正常说话,但呼吸会稍显急促,无法唱歌的状态,避免过度劳累。

尽管血氧数值很重要,但一直盯着数值变化,可能会增加紧张感,导致呼吸急促,影响康复体验和效果。可以身体主观感受为主,固定时间监测血氧水平,以减少心理负担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运动时血氧轻微、短暂的下降(如从98%降到94%),且身体没有出现明显不适,是身体逐步适应训练强度的正常反应,无需过度干预。但若感到极度疲劳、气短、头晕或胸痛时,无论血氧数值是否正常,都应立即停止训练,休息后观察症状是否缓解;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,需及时咨询医生,必要时紧急就医。
呼吸康复是一场马拉松,而非百米冲刺。它的目标在于安全地提升生活质量。慢阻肺患者康复训练时可以将关注点从“我练了多少”转移到“我练对了吗?”和“我的身体感觉如何?”上来,让康复训练更科学有效。
参考资料:
[1] 中华医学会,中华医学会杂志社,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,等. 慢性气道疾病康复基层指南(2025年)[J].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,2025,24(10):1182-1200.
[2]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,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,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,等.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(2021年)[J].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,2021,15(06):521-538
[3]刘小雪, 郑迪心, 邓颖, 胥馨尹, 黄果岳, 胡梦婕, 的机卓玛, 张玲, 刘剑伟, 沈海, 王艳杰, 邓丹, 周丁子, 苏巧俐, 姚永萍, 陈龙, 樊萌语, 李佳圆.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运动处方临床路径.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, 2025, 25(10): 1117-1124.